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Błoto三年沉澱推出全新專輯《Grzybnia》,菌絲隱喻合作力量

圖片
        波蘭樂團Błoto在2020年首次登場時,展現了驚人的創作能量,一年內發表了三張專輯。這段高產期之後,樂團投入巡演和其他項目,讓樂迷等了三年才等到他們的新作品。在這段等待期間,樂團醞釀出新的創意,並將第四張專輯的構想逐漸具體化。現在,這張專輯即將與樂迷見面,像往常一樣,秋天帶來了《Grzybnia(Mycelium)》的到來。     這張專輯的概念自從《Kwasy i zasady》發布後就在樂團內部萌芽,並於2023年1月底在華沙的Studio Pasterka正式成形,由Piotr Zabrodzki負責指導。這是樂團有史以來最富成果的一次錄音,創意源源不斷。這些作品不僅帶來了廣受好評的單曲《Szlam / Ścieki》和《Bakteria》,還為明年即將發表的EP提供了足夠的素材。     專輯《Kwasy i zasady》的化學名稱看似複雜,但實際上描述的是人際關係中阻礙和諧的特質,反映了21世紀社會的兩極分化現象。而《Grzybnia》的隱喻則更進一步,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並指出合作可以帶來各種結果——既有好的,也有壞的。這張專輯特別強調集體行動的力量,超越了分裂的界限。 Grzybnia by Błoto     在這個支離破碎、不穩定的現代世界中,菌絲(mycelium)的概念成為一個強大的象徵。菌絲能夠在由人類造成的退化、看似無生命的環境中茁壯成長。菌絲的核心意義在於合作,所有參與者都能受益,每個人都為這個過程貢獻一些,並得到回報。菌絲是一種共生體,它通過與某些樹木的根部形成菌根關係,交換重要的生命物質,雙方互惠互利。菌絲世界展示了合作的力量。     一朵蘑菇可能會像一個人一樣死亡,但菌絲卻能長久存活,類似於人類文化的永恆。Błoto樂團的運作方式就像菌絲一樣,他們毫無疑問屬於地下音樂的領域,代表了這一類音樂的精髓。樂團也是音樂的「解構者」。正如波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Olga Tokarczuk在她的書《Primeval and Other Times》中所提到的:「[...]菌絲通過從死亡、分解和滲入大地的東西中吸取生命的最後一絲痕跡而茁壯成長。菌...

Vito Bratta:結他巨匠的音樂旅程與靈感奇蹟

圖片
      哈!係呀,啱啱踏入結他界之前,係一次啱啱好巧嘅機會下,入手咗 White Lion 樂隊嘅 Cassette,啱啱掀開結他嘅神秘面紗。啊,當時睇住 Vito Bratta 點樣一手 Rhythm、同時又 一手 Solo互相交替,真係佩服到五體投地!佢嘅音樂功夫成日喺我心入邊打轉。     呢段回憶啦多虧 YouTube,佢地保存咗啲珍貴片段,無意中啟動咗啲年少嘅記憶。不過,真係嘔心啦,樂隊解散之後,Vito Bratta 就好似隻鬼咁神秘失踪,令我唯有係網上搜尋吓佢啲資料。       Vito Bratta 美國結他手,曾是流行金屬樂隊 White Lion 的主要創作人,他於1961年7月1日出生,自1983年與主音 Mike Tramp 一同創立 White Lion,並一直活躍至1991年。     Vito 13歲開始彈結他,後來成為新澤西樂隊 Dreamer 的成員。1982年,他被看好成為 Ozzy Osbourne 樂隊中替代 Bernie Tormé 的人選,但與經理人 Sharon Osbourne 發生衝突,最終輸給了 Brad Gillis。隨後,他被邀請取代 Kiss 中的 Ace Frehley,但拒絕了由於要求更改名字。      1983年,他與 Mike Tramp 一同成立了 White Lion,一直活躍到1991年樂隊解散。在樂隊鼎盛時期,他經常使用 Steinberger 和 ESP 的結他。在1989年9月的《Guitar World》雜誌上,他首次登上了封面。White Lion 於1991年解散後,他與歌手 John Levesque 共同開展了一個名為 “Civil War” 的短暫項目,但後來被取消。Vito 最後參與的結他歌製作,是在1992年的 CPR 專輯上,他在其中的歌曲 E-11 中彈奏了最後的Solo。1992年後,他很少在公共場合露面,仍居住在他在 Staten Island 長大的地方,照顧家人。     2003年,Mike Tramp 試圖與 Vito重新聚首,但未成功。Mike...

英國DNB巨匠:探索Andy C的音樂世界

圖片
      來自英國知名的 DNB DJ Andy C,DNB 的先驅和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真實名字是 Andrew John Clarke,出生於1976年4月6日,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受尊敬和活躍的DJ之一。     早期在 90年代 Andy C 就開始備受注目,他的音樂風格結合了快速的DNB節拍,和令人興奮的音樂混音技巧。他不僅是一位DJ,還是一位音樂製作人和音樂廠牌老闆,他與RAM Records廠牌合作,共同推動DNB音樂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Andy C 獲得了眾多音樂獎項和榮譽,包括DJ Magazine的「最佳DJ」獎。他的現場演出以其高能量和技術水平而聞名,經常在世界各地的音樂節和夜店演出。Andy C 是DNB音樂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音樂和表演風格,影響了無數後來的DJ和製作人,並持續推動著這個音樂風格的發展和演進。 RAM Records     Andy C 是與 Ant Miles 共同創立 RAM Records 的重要人物。RAM Records 成立於1992年,是一個專注於 DNB 音樂的唱片公司,總部位於英國倫敦。該唱片公司在 DNB 音樂界佔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該流派的重要推動者之一。     RAM Records 的背景,是在 DNB 音樂蓬勃發展的1990年代初期,Andy C 和 Ant Miles 決定創立自己的唱片公司,以推廣和發展他們熱愛的音樂風格。他們致力於簽下新興和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同時也發行了許多 Andy C 自己的音樂作品,使他們的影響力和聲譽在全球擴展。     RAM Records 的使命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創作者和音樂人,能夠探索和展示他們的音樂才華,同時也促進 DNB 音樂在全球的推廣和接受。他們的製作風格和音樂品味,塑造了 DNB 的方向,對該流派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重塑德國音樂的傳奇 Tokio Hotel

圖片
      Tokio Hotel,一支來自德國的流行搖滾樂隊,自2001年成立以來,便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和強大的舞台魅力,征服了全球樂迷的心。樂隊成員包括主唱比爾·考利茲(Bill Kaulitz)、吉他手湯姆·考利茲(Tom Kaulitz)、貝斯手兼鍵盤手喬治·李斯汀(Georg Listing)和鼓手古斯塔夫·沙費(Gustav Schäfer)。這支四人樂隊憑藉其多變的音樂風格和真摯的歌詞,成為了當代德國流行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   《Schrei》     2005年,Tokio Hotel 以其首張專輯《Schrei》迅速崛起。專輯中的單曲〈Durch den Monsun〉成為了一首現象級的熱門歌曲,讓樂隊在德國乃至歐洲其他地區一舉成名。《Schrei》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音樂上的吸引力,更在於它捕捉到了青少年的心聲與情感,引起了廣泛共鳴。   從《Zimmer 483》到《Scream》     隨著2007年專輯《Zimmer 483》的發行,Tokio Hotel 的音樂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這張專輯在德國和奧地利等地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展現了他們穩固的音樂基礎。同年,樂隊推出了英語專輯《Scream》,成功打入歐美市場。英語版本的歌曲,不僅讓他們吸引了更多的國際粉絲,也證明了他們在不同語言環境下的音樂表達能力。   《Humanoid》的電子元素     2009年,Tokio Hotel 發行了專輯《Humanoid》,展示了樂隊在音樂上的進一步探索。這張專輯融入了更多電子音樂元素,標誌著樂隊風格的多樣化和創新能力。電子元素的加入為他們的音樂增添了新的層次感和現代感,吸引了更多追求新鮮感和創意的聽眾。 從《Kings of Suburbia》到《Dream Machine》     Tokio Hotel 在隨後的幾年中繼續推出新音樂並進行全球巡演。2014年,他們發行了專輯《Kings of Suburbia》,這張專輯進一步融合了電子音樂和搖滾元素,展現了樂隊不斷進步的音樂創作能力。2017年的《Dream Machine》更是讓樂隊的音樂風格達到了新的高...

從DJ到音樂製作:Nicky Elisabeth的音樂轉型之旅

圖片
  Nicky Elisabeth的首張專輯《The Way of Love》寫作過程是她生命中最具“變革性”的經歷之一。這不僅挑戰了她的創造力,提升了她在鋼琴、製作和唱歌方面的技能,還涉及了大量自我挖掘,這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是令人畏懼的。 作為一位面對音樂產業不平等的女性,Elisabeth知道她必須克服不安和自我懷疑的感覺,才能創作出忠於自我的作品。通過這樣的努力,這位從DJ轉型為製作人的藝術家雕刻出一種平衡了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地下電子音樂場景背景和近期發現的旋律舞曲及流行音樂的新聲音。   在比利時(Belgium)長大後,Elisabeth作為學生回到荷蘭(Holland),深入參與當地的夜店文化。她在現在已經關閉的De Marktkantine獲得了她的首個DJ駐場機會,這位新興音樂家磨練了自己的技藝,學會了如何通過自己的音樂講述故事——這項技能後來在她轉向詞曲創作和製作時派上了用場。此後,Elisabeth在包括Awakenings、fabric、Printworks、Amsterdam Dance Event、Lost Village和DGTL等眾多著名場館和活動中演出,音樂風格從更為硬朗、簡約的科技舞曲演變為更深邃、更愉悅的聲音。    2021年,這位藝術家首次涉足製作。歌曲《Celeste》以其持續的強勁低音線逐漸過渡到更柔和和更愉悅的旋律,完美體現了這位藝術家逐漸擺脫她所熟悉的強烈聲音的過程。隨後,2023年的《Fading》和《Dusk》也被收錄在新專輯中,展示了Elisabeth越來越有信心地擁抱更具流行風格的舞曲,並更注重聲樂。   隨著專輯的最終發布,於9月20日透過Anjunadeep發行,Elisabeth的標誌性風格在這張13首曲目的專輯中閃耀,融合了流行、科技、浩室音樂和電子音樂——但始終強調快樂、自由和自我表達。 如今,這位藝術家在倫敦(London)和阿姆斯特丹之間定居,她對地下俱樂部文化的欣賞依然存在,她策劃了一個播放列表,圍繞“舞池上那些錯綜複雜、親密的時刻……邀請你閉上眼睛,沉浸於音樂之中”。 不過,我們首先與Elisabeth談到了她的製作之旅以及這段經歷如何幫助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問:   你當了超過十年的DJ,近...

Kim Gordon 的《The Collective》探索消費主義的黑暗面

The Collective by Kim Gordon       音樂界的傳奇人物兼多學科藝術家Kim Gordon再次回歸,她帶著她的第二張個人專輯《The Collective》,將於3月8日在 Matador 發行。這張專輯在她的家鄉洛杉磯錄製,延續了 Gordon 於 2019 年發行的首張長篇專輯《No Home Record》的風格。這次,她再次與製作人 Justin Raisen(曾與Lil Yachty、John Cale、Yeah Yeah Yeahs、Charli XCX、Yves Tumor等合作)攜手合作,並由 Anthony Paul Lopez 進行額外製作。這張專輯不僅推進了他們共同的世界建設,而且將 Raisen 受損、爆裂的配音和trap結構與Gordon直觀的文字拼貼和逃學咒語相結合,引發了溝通、商業昇華和感官超載。     在專輯中,Gordon 表示:“我想表達我現在周圍感受到的絕對瘋狂。在這個時刻,沒有人真正知道真相是什麼,事實不一定會影響人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從而產生了普遍的偏執感。舒緩、夢想、逃避毒品、電視節目、購物、互聯網,一切都很簡單、順利、方便、有品牌。這讓我想要顛覆,想要追隨一些未知的事物,甚至可能會失敗。”     這番話道出了 Gordon 對於當下社會現況的觀察和反思。她試圖通過音樂表達對於當代社會的不安和挑戰,希望能夠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思考。在這個充斥著瘋狂和不確定性的時代,Gordon 的音樂帶著一種解放和反叛的精神,呼籲人們去追求真實和未知,即使可能會面臨失敗。     在名人世界和特權的光影之下,一張實驗性的電子專輯,若由 Gwyneth Paltrow 親手製作,必然會呈現出何種風貌?或許答案應該尋求於 Kim Gordon 的 The Collective。《The Collective》之所以成為一張偉大的唱片,並不僅僅在於它如何精巧地反映了社交媒體時代的麻木喋喋不休,以及一切皆可買賣的現實,尤其是你我;更重要的是,當你聽著這張專輯越久,它便顯得多麼微妙而可怕。在戈登冷漠的聲音下,明顯帶有一絲恐懼,因為在我們買買買的同時,很少有人真正關心到人性。  ...

巴西歌手、詞曲創作和樂器演奏家 - Vanessa Moreno

圖片
    Vanessa Moreno 是巴西歌手、詞曲創作和樂器演奏家。 她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獲得了專業音樂獎,被認為是當今巴西音樂出色的音樂人。除了作為歌手的表現力和精湛的結他技巧之外,她通過即興創作、和聲和以身體進行敲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對聲音使用的探索,更使用於流行音樂創作中,其豐富的節奏就是她演出的標誌。Vanessa 亦聲稱受到了 Filó Machado、Rosa Passos、Mônica Salmaso、Ana Mazzoti 和 Elis Regina 等藝術家的影響。    受母親的影響,Vanessa Moreno 非常喜歡音樂,尤其是巴西流行音樂,在她15歲時開始在 São Bernardo do Campo 學習音樂,儘管當時是一位搖滾樂迷,但在吉他課上,她開始接觸巴西流行曲。之後,他繼續在 Projeto Guri 學習小提琴,在聖保羅的 Escola Municipal de Música 學習古典聲樂,更畢業於 Faculdade Souza Lima & Berklee 的流行專業唱歌。    Vanessa 與來自 Projeto Guri 的朋友 Lari Finocchiaro、Caio Merseguel 和 Victor Merseguel 組成了聲樂四重奏 Karallargá 並持續了七年,更在各種音樂節中獲獎,2010 年,該樂隊發行了名為 “Karallargá por Natureza” 的專輯,歌曲由 Vanessa Moreno 和 Lari Finocchiaro 創作。同樣在 2010 年,他與貝斯手 Fi Maróstica 以聲樂和低音提琴形式組建了二重奏組,發行了兩張專輯:Vem Ver (2013),Vanessa 更受巴西地區音樂、爵士樂和古典音樂的影響,和不同的音樂人共同創作更多不同類型的作品,Vanessa 還參與了 Chico Saraiva 的音樂項目“Saraivada”,該項目獲得了 Visa 2009 獎,打擊樂手 Ari Colares 也參與其中。    2017 年,Vanessa Moreno 發行了她的第一張個人專輯 Em Movimento,由她自己和新作曲家的歌...